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培训测试

感谢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参加本次答题,现在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床旁预处理擦拭插入部时应按照从操作部保护套至先端部顺序进行
床旁预处理时内镜先端部放入清洗液中,抽吸清洗液,同时按压送气\送水按钮和吸引按钮至少10S。
床旁预处理时残留在防水盖上的水分不会导致内镜或光源的损坏。
测漏的目的为避免内镜破损造成分泌物、污染物、水等通过泄露处进入内镜内部,腐蚀电子元器件及角度钢丝,并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环境
《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使用后应按以下要求进行侧漏 1、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2、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一次。
测漏器接头帽如果没有完全拧紧可能导致内镜内部无法加压,或液体进入内镜光学传感器,导致不能准确地进行漏水测试
测漏时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是为了排出管道内的污染物
测漏时静置观察的时间需大于20S
测漏减压阶段应先关闭保养装置电源,拔出连接测漏器插头,等待30秒或直到弯曲部橡皮恢复原状,取下测漏器
清洗的目的为有效地清洗是保障内镜消毒质量,去除所有的黏液、血液、可见污物,降低生物负荷
擦洗镜面时需逆着喷嘴方向,以免造成喷嘴堵塞。
不论副送水管道在内镜诊疗过程中有无使用,均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清洗刷以45度角插入吸引活塞侧壁的开口,刷头将从内镜吸引接头处伸出
清洗刷90度角插入吸引活塞开口,刷头将从内镜吸引接头处伸出
清洗刷插入钳子管道入口,刷头将从内镜先端部钳子管道出口处伸出
清洗液应重复使用,降低科室成本。
漂洗的目的是在消毒前充分漂洗干净内镜并去除液体残留
内镜高水平了消毒的目的,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与细菌芽孢
终末漂洗的目的为彻底冲洗干净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避免消毒液的残留
干燥的目的为去除内镜残留水分
吹干时应用无菌毛巾覆盖内镜先端部、光导接头和操作部,减少气溶胶的形成。
乙醇溶液干燥内镜外表面是必需步骤,必须要使用乙醇干燥
内镜按钮、阀门必须单独浸泡消毒、存放按钮阀门的容器每日需清洗、消毒、干燥
夹子装置盘曲直径不能小于20cm,否则可能损坏器械
清洗刷每刷完一条内镜后应进行清洗消毒,可以和内镜同时进行清洗消毒,也可以单独进行处理
注水注气瓶需每周进行彻底清洗后再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处理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清洗、终末漂洗、干燥后,方可用于患者诊疗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包括(多选)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内镜清洗质量监测
清洗用水生物学监测
消毒剂或灭菌剂监测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采样部位包括(多选)
钳子管道
副送水管道
抬钳器钢丝管道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采样液需(  )小时内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在4℃保存。
2
4
5
1
高水平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   )CFU\件。
0
10
20
30
《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质量监测方法包括(多选)
目测法
蛋白残留测定法
ATP生物荧光测定法
清洗用水生物学监测终末漂洗用水:细菌总数≤(   )CFU\100ml
0
10
20
30
消毒剂或灭菌剂染菌量监测频率为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消毒剂或灭菌剂染菌量监测。使用中消毒液≤(    )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0
100
200
300
消毒剂或灭菌剂染菌量监测使用中灭菌液≤(   )CFU/ml。
无菌生长
10
20
100
消毒剂或灭菌剂染菌量监测采样后(   )小时内检测。
3
4
5
6
《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内镜数量>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  )条
3
4
5
6
治疗内镜建议多久监测一次
一个月
二个月
三个月
每周
一下哪种情况发生时应对内镜进行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多选)
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
更换消毒剂品牌
引进新内镜
内镜维修后

40题 | 被引用18次

模板修改
使用此模板创建